糖,人类的老朋友
糖存在于各种天然、人工食物中。比如,水果蔬菜、米饭馒头、蜂蜜糖浆、饼干饮料、糖果调料等,超市里货架上的大多数食物中都含有糖。
含糖食物是人类的老朋友。远古时期,我们的祖先以食用野果为生。鲜甜的野果意味着新鲜、成熟和可供生存的能量,甜味被大脑标记为安全的味道,留在人类的基因中。
展开剩余81%婴儿时期,富含乳糖的母乳是供婴儿生长发育的主要能量来源,清甜被大脑标记成母亲的味道,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。
种种原因让人一旦吃了甜甜的含糖食物,大脑就会产生反应:舌头上的味蕾被刺激,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,“快乐元素”多巴胺开始大量分泌。
糖不仅能让人们产生快乐的情绪,还能为人们提供能量。人类进行呼吸、思考、运动都需要能量支持,营养学家又称糖类为“碳水化合物”。
高糖如何控制人类大脑?
吃糖带来的多巴胺冲击会让大脑优先选择更多甜甜的食物,糖被消化后产生的快乐感像是对大脑的奖赏。大脑逐渐对糖上瘾了,此时糖已经开始对大脑“动手”了。
多巴胺的冲击结束后,大脑会由最高兴奋点跌落,人的心情将比食用甜食前更加失落。反复被含糖食物奖赏后的大脑逐步适应了刺激,想要快乐就需要吃更多的糖。
人体消化糖时,需要大量维生素B1作为辅酶参与。长期超标食用糖,维生素B1不足,糖氧化产生的丙酮酸、乳酸等中间产物将在组织中堆积,影响中枢神经系统,使人无法集中精力、情绪不稳定。
大脑中分管记忆的海马体也逃不过高糖的迫害。现代研究认为,记忆存储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中,而大量食用糖会导致海马体新生神经元减少。也许你“记不住”,是因为“吃糖多”。
吃了高糖零食后,即使不吃正餐也不会感觉到饿,这会间接导致人体内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,而它们都是大脑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。
当然,长期的高糖饮食不仅会让大脑受损,还会对心脏、胆囊、牙齿、眼睛等器官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。
是不是不能吃糖了?
虽然糖吃多了有很多危害,但是作为大脑的重要燃料,每天食用含糖食物仍然十分必要,只不过要注意控制摄入量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,人类对糖类的摄入,应该以天然食品中的糖为主,人工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。我们吃的面包、酸奶、饮料等人工生产的食品中都有糖,100毫升可乐的含糖量就达11克,稍不注意就会食用超标。
购买食物时,我们要提醒爸爸妈妈多看食物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。科学饮食很重要,尽量从水果、蔬菜中获得天然糖,少吃人工添加糖,更好地爱护我们的身体和大脑。
发布于:河北省下一篇:没有了